学和习的本义是什么?
来源:学大教育 时间:2014-10-08 16:49:06
学和习的本义是什么?
“学”和“教”在古代本是一字,以后逐步分而为二。
《说文》释义,“學,覺悟也”。
“觉悟”用现在的白话解释即是“明白”。明者,有光,与暗相对。白者清白干净,与黑相对、与染污相对。
就是要我们的心安在阳光之下,亮亮堂堂,清清楚楚,无所隐瞒无所保留地为善,致力于断恶、改过、长善。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正在做什么样的事情----这个事情他应该是善的,也知道我们是什么发心来做这件事情----发心一定要是善的,对他人、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----影响和结果也必须是善的,甚至我们要知道几千年的影响----不仅是眼前的影响、现世的影响,更是要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。
所以觉悟是一种状态,一种境界,同时也是一个过程,是一个从有为到无为的修练过程。有为过程就是学的过程。
《大学》上讲的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,就是自古及今圣贤哲人们追求的一种觉悟的状态,觉悟的过程。彻底的、最完善的觉悟就是从自觉到觉他、从自明到服务社会、引导大众,最后安住于至善无善状态----完全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作为,去掉了任何的做作和先天意识的思维。
要完成“学”的目标,达到至善的境界,《大学》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学习或者修为的次第: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这个次第也是《礼记·学记》上强调的“孙”,即循序渐进。
《论语》多处讲到好学。
《学而篇》 “子曰: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这里孔夫子讲到,所谓的好学,就是物质的欲望比较低,吃住的好不好,甚至于吃不饱肚子、住不安稳都无所谓,真正好学的君子所关注的、讲究的或致力于的是把事情做好,出言谨慎,多做少说,不要言过其实,亲近有德有道的贤者来匡正自己,努力使自己从内心、从灵魂的深处保持一种正直、积极向善的状态。
《雍也篇》“哀公问:弟子孰为好学?孔子对曰:有颜回者好学,不迁怒,不贰过。不幸短命死矣。今也则亡,未闻好学者也。”这里孔老夫子讲到,“不迁怒,不贰过”是好学。一方面说明当时的颜子还是有为状态,同时说明学的目的就是至善无善的无为状态。“不迁怒,不贰过”还有意识作为的痕迹,从这个状态到“无怒无过”才是学的真正目的。“不迁怒”,是将内心升起的那点怒火就化在自己的心中,不要表现出来。“不贰过”,是讲有了过失后能够及时的察觉,不要让这种过失持续下去,也就是佛门宣称的“知非非即无,觉妄妄即真”。
《泰伯篇》“子曰: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。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。”这里孔老夫子进一步讲,所谓的好学,坚信自己能够达到至善的境界,并且永远守着善道,向着至善的方向努力,至死不改目标,绝不同流合污。
《论语·学而篇》讲“子夏曰:贤贤易色,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,与朋友交言而有信,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可见,有没有“学”养、“学”问,是看他怎么为人处事。而为人处事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父母、对自己的工作(事君就是从事工作、履行工作职责、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)、对待自己的朋友,从他的为人处事来看他的态度、看他的修养。学养和学问绝对不是单纯的看他能不能读书识字,会不会写文章、有没有发表什么论文,更不是看他会不会解方程、奥数考了多少分。
至此,我们应该对“学”的本义有深刻的理解。
“学”其实就是要找我们的立命安身之处,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,而人生观的基础是世界观,所以要从格物开始,研究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,不要被物化而变成物欲的奴隶,通过格物建立正确的知见,由正确的知见而确立人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,最终达到那种至善的境界。
朱熹先生在他的《论语集注》也记载“程子曰:学问之道无他也,知其不善,则速改以从善而已。”可见朱熹先生从孔子到程子到朱子,他们的理解是一致的。
当然学还有“受教、效法”“学问、学识”“切磋、讨论”“知识、技能”等含义。就是说:“学”是一种受教,一种效法,而学到的是“学问”、增长的是“学识”,也有知识和技能,学习过程中需要“讨论”“切磋”。
习,繁体为“習”,《说文》“習,数飞也。”即鸟不断的飞翔,一方面指雏鸟要不断的练习,一方面又指飞翔时翅膀要不断的扇动和调整。“习”,还有“习气习惯”“熟练”“经常、常常”之意、进而引申为实践、作为等。总之不断的练习、重复的做一件事(在重复做的过程或许有一定的调整和调节),通过这种重复的练习而达到一种熟练、熟习,形成一种习性习惯。
“学”是为了“觉悟”,可以理解为从“理”上搞明白,那么“习”就是要将学到的“理”加强反复,并在日常行为中加以实践和应用,即从“学”到“习”,是一个从“理”到“事”的过程。
“学”可以说是“闻慧”,“习”可以说是“思慧”和“修慧”。通过“学”和“习”的相互配合达到“理无碍、事无碍”,以至于“事事无碍,理事无碍”。
《论语·雍也》“子路有闻,未之能行,唯恐有(又)闻”,即是学习的一种最好注解。“学”即“闻”,“学”以后还要做到,即“行”。要从“闻”到“行”,从“学”到“习”。所谓“知之不难,行之为艰”。
从“学”的分析我们知道,我们学的目标是止于至善的境界,“习”就是在生活中不断的断恶行善、改过迁善。
所以“教育”和“学习”,目标是一致的,只是从不同的侧重点来说明|“断恶修善、迁善改过”这件事情。
“教育”是从上位,侧重于从君、亲、师的角度讲为学子指明方向、领好路、让他们“为善行善”。“学习”从受教者、从下位的角度讲确立正确目标、明辨是非、断恶行善、以至于至善。
为什么教育和学习的目标要确立为行善?而且这个行善还要从行孝开始?
实际上是遵循了因果律、因果的法则:行善得善、行恶得恶,善恶相报丝毫不爽!
遵循因果律,由近及远,见微而知著,慎始慎终!
我们的祖先对因果的法则的认识实际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,或者说比较彻底的水准。
《周易》:
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来者渐矣,由辩之不早辩也。《易》曰“履霜,坚冰至”,盖言顺也。”
“子曰:“小人不耻不仁,不畏不义,不见利不劝,不威不惩。小惩而大诫,此小人之福也。《易》曰‘履校灭趾,无咎’,此之谓也。善不积,不足以成名;恶不积,不足以灭身。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,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,故恶积而不可揜,罪大而不可解。《易》曰:‘何校灭耳,凶。’”
《周易》所揭示出的善恶相报的因果律,以及见微而知著的伟大哲理就是“教育”“学习”以“止于至善”为最终目标的基本依据!
《周易》第一卦是乾,乾代表天,乾相为“元亨利贞”,而“元者,善之长也”。 乾德为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。周易开篇即是明确我们的出发点一定要立在“善之长”,如此才可以“自强”且生生“不息”。
《论语》中孔子讲到每个人不免于父母之怀者三年,《礼记》中很多篇目都在分析为什么要从行孝开始。父母是我们最亲最近的,是对我们恩德最大的,我们的善如果不是首先表现在对父母合乎常礼的那种敬重、顺承,这个善就是虚假的!
因此《孝经》说:故不爱其亲,而爱他人者,谓之悖德。不敬其亲,而敬他人者,
谓之悖礼。
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美好的生活、圆满的人生,要追求富足安乐、顺心顺意、阖家的健康平安,远离灾难等。北传的“大乘佛法”也有一种说法要福慧双修。对这种美好的“果”的追求绝不是什么错,问题是很多人没有搞懂“果”要从“因”来,只有正确的因才能得到正确的果。我们所追求的这一切美好,只能从行善中来。
而今天我们一些所谓的莘莘学子,到底在“学”些什么、又“习”些什么呢?很多是停留在学一点技能,拿一张文凭。从学校到机关,从官场到社会,忙忙碌碌,文凭越拿越多、越拿越高,以至于硕士博士满天飞,而文化的内涵却越来越少、文人的气质越来越淡,铜臭味却越来越浓,作假风、抄袭风越刮越盛,甚至到了麻木、没有廉耻的地步。
面对此情此景,我们作父母的作老师的不能不作一认真而深刻的检讨和反省。
秦皇岛学大教育咨询热线:400-039-0335
秦皇岛学大教育校区地址:
华联校区:文化路与西沙滩路交叉口(华联商厦南行50米)
四道桥校区:四道桥公交站(金阳大厦底商)
热门资讯
-
秦皇岛市第十二中学怎么样_校园环境如何-图
2018-10-23 -
★2018年秦皇岛中考准考证号查询系统及方法
2018-08-08 -
2018年秦皇岛中考考试时间及科目安排
2018-06-15 -
在秦皇岛怎样选择英语一对一辅导机构
2018-02-01 -
初二学生学习效率低,可以找秦皇岛学大帮您辅导
2018-02-01 -
一对一辅导教你制定寒假计划
2018-02-01 -
一对一辅导可让你高效的自主学习
2018-02-01 -
一对一家教辅导教你掌握好学习习惯
2018-02-01 -
春节作文300字:除夕的夜晚
2018-02-01
热门问题
-
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?
2021-09-03 -
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?
2021-09-03 -
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?
2021-08-13 -
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?
2021-06-25 -
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?
2021-06-25 -
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?
2021-06-18 -
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?
2021-06-18 -
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?
2021-06-04